106 弦外之音

創作的想法在多次的旅行中反覆出現,有些能畫,有些則需要一些時間將之明確化。在台灣,很多人畫寫實油畫,但僅有小尺寸的靜物或是風景,這些作品最好也能夠體現作者的思想,將來才能夠累積一些經驗成為創作,否則我們寫實畫家老是被說成只是習作,沒有思想,這背後除了無奈,也是事實。

我回台創作的梯田完全不是我寫生的樣子,它又要如何從寫實的手法來創作?我們畫的向來是「畫外弦音」,寫的「實」不過是藉題發揮罷了,許多畫家不明白其涵義,作品充其量也不過只是技術練習罷了。認識我的作品的人都知道,我不會只畫同樣形式的作品,作品的內容決定了形式的存在方式,因此我認為不應該有固定的作畫技巧,教學與自己的作品也應該有所不同,教的是知識,而創作則是自己的認知,認知不同,則創作形式即不同,一輩子畫同樣的樣貌絕對不是風格!那是為了市場的辨識度!米開朗基羅探索一輩子;有人說畢卡索的畫作有廣度但是深度不夠,我說他的深度就在於他的廣度!

經濟起飛,藝術市場前景一片大好,在以前,藝術家和貧窮畫上等號,而現在,只要手上有點錢,都會買點藝術品妝點一下家裡,甚至進一步收藏有未來價值的作品。而藝術家也樂於賣畫,為自己的生活做改善,再進一步創作更多好的作品。但這背後的關鍵點在於:整個創作者、藝廊、藏家的重點都在「價格」上,而不是「藝術」。

繞著錢走的藝術品還是好的藝術品嗎?這暫時是個無解的問題,畢竟大家都要吃飯,藝術家的創作心態,畫廊的推廣心態,觀眾的欣賞心態皆需導正,畢竟我們能欣賞到藝術品的地方幾乎都是商業空間,我已經不知道在這些空間裏看到的是藝術品或是商品了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