構圖是我在美院時最弱的一環,曾經有一位俄國同學對一個好朋友說,我只能當一個好畫家,但無法成為一個好藝術家,關鍵就是創作。而創作的觀念在思想,即使畫一個肖像,或是一張風景,抑或是一張靜物,只要有想法,它都能夠成為一張有想法的作品。
我就是敗在沒有想法,或是想法沒有轉為作法,這是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。很多人都會落入一個繪畫的圈套——説太多,説得太多的原因是感情用事,大家都認為要很有感觸才能做畫,或是自己的經歷拿來當題材,很抱歉,這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張好作品。歌手在台上演唱歌曲,他太多情感了,以至於唱不下去,或頻頻走音,這是感動不了人的。
早年有人為了藝術的感性或理性作討論,這很難解釋,局外人才會想知道,作者本人的感性和理性是交互出現的;他可能看到一個畫面想要畫,如果能力到不了,他只有感性作收,別人看不懂,自己很感動,但時間久了,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;然而,如果能力是夠的,理性會來接手,如此才能完成這張作品,但每一次,他又必需將感性的思維聯繫起來,否則是一張僵化的作品。
我現在所說的,沒有任何老師提到,字面上的意思很簡單,但背後是用很長的時間換來的,我不敢說太多,我還在探索中,就目前而言,能夠用說的到這裡為止了,其他的,只能從作品中來討論了,我不看單一作品,每一張作品都是藝術家的想法,它們和藝術家的生活及環境,思想習習相關,生活是什麼,個性是什麼,作品就是什麼;我看過一位畫家20年前的作品,20年後,他又展了另一張畫,內容一樣,水準更差!為了錢而畫,年紀大了,價格更貴!品質卻更低落。風格一致這件事,從來都是市場想要的,否則畫廊不知道怎麼賣,我們必須承認,我們對於藝術品評鑒之低落,使得我們的生活水準下降,道德水準愈來愈不入流!風格的建立不是短時間能建立的,也不是藝術家應該去擔心的,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,別人會看到,風格、流派,他們自己去認定,跟你本人沒關係。
人的每一天有好有壞,你無力改變,也沒必要,作品也是,我們每日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特別不同,每天重複,直到有某件事改變了規律,在這當中,改變了我們的想法。讓我們有不同的人生哲學,如此周而復始,創作一致,暗示著思想的死亡。務實的態度做學問,創作時不在乎成敗,盡情盡興的揮灑,拿出一個藝術家該有的氣度和勇氣去創造,這才是我要的樣子!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