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是不斷地循環前進——這是我在黑森林藝術空間展出時,對當時的展覽下的一個標題。
每次我畫到某個程度時,我就會回到比較傳統的表現方式來作畫,對於我而言,技法不該是一種,我們的傳統教學就只是在教技法,思想這件事從來就是上了研究所之後的事,那時已經來不及了。如何將想法變畫法,是我回來台灣後教學的方向,到目前為止還沒成功⋯⋯⋯⋯。
我們的資源如此的匱乏,環境裡充斥著政客、名嘴、網路、吃喝玩樂的xx文化,就連故宮裡的文創商品也愈來愈多,剝奪了展覽空間不說,人們對藝術品的了解幾十年來還停留在翠玉白菜!有次我看了大英博物館的記錄片,在會議室裡,館長和高級幹部開會的內容。有位主任提到要如何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進來參觀,其中策略不外乎開發商品,利用科技增加和年輕人的互動及對話,讓他們對藏品有新鮮感。而此時,館長說話了,他對於類似這樣的手段無法理解,文化在建立的過程中向來是勞心勞力的,時間能將各個時代的文化串聯在一起,卻也會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危機,我們是否應該降低藝術品的審美標準,用商品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品,我同意商品應該美的像是藝術品,我不滿藝術品只能淪落成商品。後者是大量製造的廉價玩意。
我想,這位館長是做不久了,現代人追求的已經不是這個了,抖音是什麼,我到現在還弄不清楚,抓寶的意義到底在哪裡?之前的對嘴呢?還有個什麼農場的呢?在追逐流行的結果,只會讓自己到頭來虛度一生,我們路過了人間,請為更宏觀的人生而活,我不屑小確幸!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