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 風格早產

論風格-我基本上不認同"風格"這個說法,原因在於:大部分的藝術家皆以找到自己的風格為創作訴求,這是被勉強得來的。

真正的風格形成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,而且光是花了時間還不夠,還要有結實的基礎,要多看,多思考,多讀書,更要「不帶其他目的」的多畫;不為了教學而畫,不為了廣告宣傳而畫,不為了訂單而畫,不為了賣畫而畫!再者,從我們的地理環境來看,台灣位於東亞地區的邊陲地帶,作為一個島嶼上的居民,想要感受完全不同的文化,交通上勢必不如大陸塊地區的國家。這點對於想要感受文化差異的體會已經是個限制。

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不外乎網路上的資訊,即便出國,一來時間有限,再者就是採購,拍照,瀏覽風土民情。請原諒我這樣武斷的說法,但是,做為一個想要找到自己風格的藝術家,如此片面的認知,實在是不夠的。惟有真正的在不同的土壤上成長,才能真正感受到差異性,而利用了這種差異,也才能夠真正體會自己的土地,我樂於走出畫室,在台灣及其它國家大量的寫生並且感受生活,體驗不同的生活文化,試問,如果一張畫代表著藝術家的想法,生活上感受到的不同,為何作品卻是同樣的面貌?

人生的不同體會及成長應當有著深刻的差異,為何畫作每張都是一樣的樣貌?我的人生在進步,我的思想在感受,我的作品就應該要有差異,這對我來說才是風格!我的風格在人生的深度,在思想的深度!在畫的深度!不在表面的技法,那只是給外行人看來容易區分的表像罷了!也因此,藝術家不該追求風格,而是追求人的深度,畫面只是反映自己追求的階段性成果。佛家云:做入世的事要有出世的心。就是這個道理,你不去刻意,它自然會來,但誰願意等?一個人的成熟要到幾歲?

而一個藝術工作者的作品要何時才能有自己的風格?米開朗基羅花了六十年!在高度商業化的情況下,我們每個人都被迫早產了⋯